“在报告之前,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,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。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,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。”这是屠呦呦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现场说过的话。
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,宋代朱熹注称“蒿即青蒿也"。屠呦呦名字是父亲起的,当时并没人预料到,《诗经》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。
屠呦呦发现青蒿素,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,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,青蒿素在全球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,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是中国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奖,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。
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,引发的恶性疾病,我国自1964年始于抗疟药研究。1967年5月23日,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后,代号为“523”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、研究,在全国7省市展开。1969年,屠呦呦参与“523项目研究任务后,再也没有同中药抗疟分开。
没有传承,创新就失去根基;没有创新,传承就失去价值。阅读中医典籍、查阅群众献方、请教老中医专家,屠呦呦用3个月时间,收集2000多个方药,编成《疟疾单秘验方集》。时间来到1971年,她与同事们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,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实验,但结果总令人沮丧: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%左右。
马克思说过:任何时候,我也不会满足,越是多读书,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,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。科学是奥妙无穷的。书本是知识的宝库,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来源。中医需要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、共同发展,屠呦呦重新埋下头去,看医书!一天,东晋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给她灵感,原来温度是关键!
古老的岐黄术,历久弥新。屠呦呦重新设计提取方案,夜以继日地实验,终于发现:青蒿乙醚提取物,去掉其酸性部分,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!
沉下心来,不言放弃,慢慢地做科研,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。乙醚虽是有害化学品,但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,屠呦呦提交志愿试药报告:“我是组长,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!”1973年,屠呦呦课题组首次发现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,双氢青蒿素。1977年,该课题组发表论文,首次向全球报告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。1992年,双氢青蒿素片获《新药证书》,并转让投产。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,2000年开始在全球推广,2014年使用者达3.37亿人份。
“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,把论文变成药,让药治得了病,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。”面对青蒿素抗药性现象,屠呦呦团队提出延长用药时间,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,更换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,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。